10月21日清晨,北京下起绵绵细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拉开窗帘,发现天还是灰蒙蒙的,不禁露出一丝苦笑。当人们还在继续吐槽这糟糕的天气时,实际上这天的PM2.5指数已经悄然恢复到了良的水平。
“人们常常只愿相信他们亲眼所见,却忽视了科学的事实。”贺克斌说,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除了污染外,还有湿度,同时湿度的增加还会加重污染。而上周北京大雾、霾预警的相继发出,更使得这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显得来势凶猛,令人们对即将到来的采暖季忧心忡忡。
北京的秋天为何变了色?
北京秋天的美,承载了众多文学大师的溢美之词。枫叶红、秋叶黄,曾是京城的名片,而秋高气爽4个字更是北京秋天的真实写照。然而,近年来,雾霾成了“哮喘病”,一到秋天就喘上了,秋天的颜色也变得单调起来。人们在4月~8月乐于在朋友圈晒蓝天,而到了9月又要开始面对残酷的现实,抱怨“病”怎么还没治好?
显然,这场病与季节交替带来的不利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夏季降水频繁、强对流天气系统多,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而秋季天气系统趋于稳定,垂直方向易出现“逆温”,如果雾霾前大气中可容纳污染物的“混合层”高度是几公里,雾霾来时“混合层”高度有可能急剧压缩为不足1公里。
同时,所谓“藏风蓄水、聚气蓄势”的京城地形也为水平方向的污染物扩散制造了麻烦。燕山脚下的北京更像是一个南面敞口的“簸箕”。凡遇偏南风,南部区域的污染物会在风力的作用下,向北输送,甚至堆积在山脚下,重污染便跑不掉。
这样一来,就像把污染物容纳空间从“面包”变成“压缩饼干”。即使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加,污染物浓度也将上升数倍。国庆假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出现的两次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污染过程,均与特殊天气条件下污染物的“搬运”速度变慢大有关联。“目前W66利来国际仍处在厄尔尼诺影响期,今年南方地区台风多发、水气足、湿度大,也加速了二次污染物的生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补充说道。
“气象是外因,污染是内因。上世纪90年代初,甚至90年代中期,北京也曾有非常不利的天气状况,但为什么没有霾?正是因为各种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使得成霾需要的天气条件门槛越来越低,这才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最主要原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强调。根据监测结果,柴发合发现上周北京出现重霾期间,氮氧化物的排放出现了较大增长。氮氧化物的排放源主要是工业、燃煤和燃气,同时这一结论与近期京津冀区域玻璃、水泥和钢铁产量及相关经济数据高度吻合,当然,机动车也是重要的排放源。
一直在努力为何霾还在?
专家指出,华北地区在如此不利的地理气象条件下,聚集几亿人口、布局生产强度高的重工业,在全世界范围少见。
国务院“大气十条”实施三年以来,协同努力成为共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5年底,三地环保厅局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如果以PM2.5浓度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依据,那么我国2013年就已经出现拐点了。2013年~2015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均值由7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5微克/立方米(降23.6%),日均值超标天数的比例由33.2%降至20.8%。如果说哪个城市没有达到减排要求的话,面临的唯一后果就是被约谈、被批评,承受巨大的压力。”贺克斌说。而在此之前,二氧化硫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拐点更是早在2007年和2012年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污染物总量连续下降的情况下,秋冬季雾霾依然没有彻底退去的迹象呢?
贺克斌给出了他的解释。
如果把霾的形成看作是一座工厂,W66利来国际要减少它的产量,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抢走它的原材料,二是破坏它的生产线。霾属于复合污染现象,尽管近几年来W66利来国际通过实施“大气十条”各项措施显著降低了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PM2.5)的排放量,但以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在一定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依然足够为雾霾的发生准备“原材料”,转化为二次颗粒物。我国污染物排放基数过大,即使是减排最为成功的二氧化硫,其排放总量也只是恢复到相当于2002年、2003年的水平,相较上世纪90年代还有较大的差距。更头痛的是,作为“催化剂”的VOC排放还在不断增加,这也使得捣毁这座工厂尚待时日。
值得庆幸的是,“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在气象条件较过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前提下,重污染天气浓度、频次、高峰值均出现下降。2015年74个重点城市共发生846天(次)重度污染和238天(次)严重污染,较2013年降幅分别为24.9%及63.7%。而具体到今年10月,截至目前,根据监测数据,2016年的PM2.5日均浓度最大值为241微克/立方米,与前三年相比均有显著下降,仅为2014年峰值的73%;重度以上污染天数与过去三年同期相比没有增加,比2014年10月减少5天。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都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扬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到包括后来越来越严地对秸秆焚烧进行控制,特别是工业污染防治方面进展很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推动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使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标准,在原来脱硫基础上,脱硝也取得了有效进展。多种措施共同发力,使现在的大气环境状况较2013年发布“大气十条”时有了明显的改善。
今年7月,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评估显示,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整治和扬尘综合整治4类措施是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最为显著的措施。报告还认为,2015年冬季,京津冀两次应急减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和20%~25%,说明在重污染天气启动应急预案,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而显著削减PM2.5浓度峰值。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虽然年年这个时候都要发烧,但只要药方对了症,病情有了好转,那么这药就该坚持吃下去,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贺克斌这样比喻道。
2017年会迎来速胜吗?
今年1月~8月,北京PM2.5累计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逼近“大气十条”对它提出的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局。
但对北京而言,全年“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数达20%,多数发生在第四季度,这使得北京容不得半点喘息。毕竟,提起去年吃的亏,很多人还心有余悸。2015年,北京前十个月打得一手好牌,结果在最后两个月近乎功亏一篑。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天数共42天,仅在11月~12月当中就发生22天,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为239微克/立方米,对年均浓度贡献超过1/3,在年均80.6微克/立方米中占27.4微克/立方米。
吃一堑,长一智。2017年,是“大气十条”的放榜年。从今年11月开始的采暖季,将是北京及周边地区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如果上半场已经被灌了3球,下半场再捞回来难度太大了。可以确定的是W66利来国际不可能立刻消除霾,但还是尽可能缓解,尽量少吃亏。”贺克斌如此评价这5个月的战略地位。
霜降过后便是冬。专家预测,今年的气象条件将比前几年更恶劣,因此提醒必须积极准备、组织有序、精准发力,对违法排污行为从重从严处罚。
实际上,准备工作早已开始。今年6月,环境保护部与京津冀三省市联合印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部署了农村散煤清洁化替代、加大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力度、以排污许可证强化“高架源”监管等11项强化措施,责任细致,方向明确。
柴发合向记者介绍了一组数字: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方面,今年京津冀三地完成50万余户改造,替代散煤约150万吨,削减主要污染物约4万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截至9月底,7省(区、市)共完成1.3亿千瓦改造任务,占全部燃煤机组总装机容量的40.5%;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方面,已累计淘汰81.4万辆,完成目标任务的68.1%;“天地空”一体化监控体系建设方面,“2+18”城市829家企业“高架源”自动监控设施与环保部门联网,实现实时监控。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火点的精准度大幅提高,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秸秆焚烧火点数比去年同期减少76.6%。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3%,高于8.5%的全国平均水平。
近日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七次会议,则进一步强调把今年供暖期间的重污染天气应对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加快散煤治理进度,提高扬尘治理精细化水平,切实落实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加大机动车治理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不过,长远来看,2017年只是治霾的一个标志性节点。按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的说法,如果把治霾看作一场战役,可以分为防御、相持和反攻3个阶段,只有W66利来国际的大气环境质量不再受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边界条件的影响,才能算是治霾的成功。而目前W66利来国际仍处在第二个阶段,并努力走向第三阶段。3年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各项治霾措施,仅“积跬步”,“至千里”还有很远的路。
污染并非一时一日,治理也难一蹴而就。“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还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要对目前的治理方向有信心,对过程有耐心,不能摊开双手,只能握紧拳头。”贺克斌说。(据中国环境报)
COPYRIGHT © 2015 W66利来国际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